大文网 — 专注文化传媒的职业发展和社交生活圈_找工作_爱创意_享文化_悦生活
别再浪费时间了!华为老员工的自述,带你认清职场路径规律!
大文优聘 2019-01-18

@硕士经济类专业,31岁,男:

认为这是一个人人创业的时代,所以一毕业各种折腾,几年下来换了几个方向创业,没有好的结果,也没有积累的专业,却发现原来的名不见经传的同学稳扎稳打,更带起了团队,在市场上的年薪翻倍成长,反而频频拿到一些参与创业独角兽公司的机会?


@知名集团,37岁,男:

随着公司一路发展壮大,身为总监(中层)的他突然发现自己一直闷头干活,在公司最新战略重点转型的业务上,却因为“视角单一”“格局不够”,而被逐渐边缘化?


@名校本科毕业,7年经验,女:

毕业就做起了总助这样的“高大上”的职位,几年之后却发现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想做出一些业绩,似乎举步维艰,走的快难道真的走不远?


以上的例子很眼熟,谁都有这样的三两个好友。其他他们的问题都在于,正确的时间(节奏上)不在应该在的职业路径上。



朋友们在回忆当初“职场路径选择”的时候,觉得当初脑子进了水,“如果早知道职场发展路径的一些底层规律,就不会这样了”。


职业发展路径其实不是修路,而是盖房子,盲目的做出错误的路径选择,可能会让我们在盖楼到6层的时候突然发现,我们的地基根本不支撑我们盖高楼,这时候我们不只是快慢调整,而是要把过去的地基拆掉重新走。也就是说,当初错误的一些路径选择,可能让我们在未来付出更大的代价。



那么,场路径规律到底是什么呢?听完这个华为老员工的故事,你可能会有些启发。


1

他的故事


“迈向职场的第一步,让自己有真正的专业,我走了8年。”


我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县城,小的时候家境还算不错,人也算聪明,从小成绩一直都属于优等生之列,考上县重点中学,保送重点高中,一路走来没有多少坎坷。



结果高考的时候,命运开了个玩笑,高考发挥失常,虽然上了本科线,但是距离报的第一志愿差了10分,最终落入了一个三本学校,一所电力部的高校,当时的想法是“电力”属于垄断行业,未来会有比较“安逸”的生活。


整个大学头两年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系统内部子弟不用愁工作的事,整个学校玩的氛围多过学习的氛围,我跟随大流,大学头两年干的最多的就是打牌,看电影,那时候的日子,真叫是无(sha)忧(sha)无(tian)虑(zhen)啊,对于未来没有过多的想象和思考。



大学转折点出现在实习期间,大三时期,我去了电厂实习,短短1个月的实习,让我对自己的未来重新开始了思考,我给自己做了一个分析:


①电力行业分析。国家垄断行业,工作稳定,不管是电力系统,还是电厂,工资在当地都算中高收入人群,属于铁饭碗行;


②我能进电力行业吗?我不是行业内子弟,父母只是个普通人,没关系支撑,进电力局很难,进电厂凭借个人能力,还有希望面试进去;


③我愿意进电厂吗?两次电厂实习,感受很大,电厂中很多211大学的优秀学生,有来自电力部高校的,还有华工,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高校的电力专业学生,进去几年以后就彻底失去激情了,电厂工作稳定,很多工作按部就班,很有可能一辈子就呆在一个地方了,这是我未来想要的生活吗?绝对不是;


④如何改变?大学的内容偏实践学习,专业性很强,三本出去工作不好找,最好的办法就是考研,学校当时考研的人很少,整个系上一届也只有3个人考上研究生,整个通过率不到10%,我能考上吗?



虽然抱着选择安逸的岗位的目标选择的电力专业,但是在实习中我发现,自己对于这样的生活,不报期待,而是向往一个更高的起点,更好的成长。


于是,我毅然的走上了考研之路,进行了半年的考研准备,最后的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主要的原因在于:


①个人目标感不强烈。虽然希望通过考研究生来改变命运,但是心里一直想着考不上也能找个电厂混混,工作也不差;


②信心不足。大学几年磨灭了自信,认为考研概率不到10%,我一个每次大学考试都挣扎在及格线的人,怎么考的上呢;


③容易受诱惑。目标不清晰,不自信的后果导致的就是容易放弃,大四那年互联网开始全国流行,学校外面开了很多网吧,于是我愉快的加入了网络大军,聊天,游戏...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考研一败涂地,学校/专业/个人能力等短板,让我在找工作中颇受打击,很多同学回系统内了,有些同学去行业外做外贸,做市场。



在做了很久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破釜沉舟,再次考研,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①目标清晰。国内我选择的这专业的排名仅次于清华的华中科技大,华山一条道,只许成功,不准失败,没有后路;


②个人信心。重新认清自己,几个同学都能考上,我也尝试了,发现考研并没传说中的那么难,只要我努力,肯定能考上;


③实现路径。a.就近学习,为了能够有更好的环境,我在华工旁边租了一个房子,每天早8点,到晚10点,都跑到学校教室学习;b.考研辅导-针对两门专业课,上学校开的考研辅导班,事后证明确实有效,辅导班的很多题目最后都被命中;c.寻找盟友:考研是孤独的,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同学,没有亲戚朋友,自己选择不同的路,还好之前一起名落孙山的室友,他也选择了继续考研这条路,唯一不同的是他在家复习,我们两个经常一起互相鼓励,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如愿的考上了研究生,几年的研究生生活,让我重新刷新了个人的标签,增长了个人知识和阅历,也让我顺利的进入了现在的公司——华为,这个选择是理所当然,我在读研期间对于华为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很多校友也在华为,华为对于渴望成长的年轻人,有很多的开放的机会,越是我选择在这里,并开始13了年的职业生涯。


2

故事小结


奔着“安逸”的出路,选择了“电力”专业,通过实习发现自己不是很合适原来向往的专业,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起点,选择名校读研,虽然算不上跨专业,也一直在“自动化”这个方向上积累。


但是在真正择业的时候,却选择了通信行业,也从事了和原来的专业相关性很小的方向,故事主人公在职场的真正的“专业”积累这才迈出第一步。



不要嘲笑故事里的“我”,这是很多中国大学生毕业时候的现状,真正专业积累是毕业才开始的,甚至有的毕业之后的几年里也还在探索。


之所以如此强调或者第一步专业,是因为每一个人职场的第一个专业的积累都是极其重要的,出入职场的时候社会对于新人选择一个专业沉淀的包容度也是最大的,专注的沉淀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高度及进步的速度。



像比尔盖茨,在高中时代就已经完成了对于“编程”的10000小时的初始积累,试想这样的积累对于未来长远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复利”效果,成长速度必然N倍于同龄人。


职场打怪之旅。首先,你得有一个要积累的专业扎实迅速的专业积累,打造事业底蕴,有几个关键点:


空杯心态:公司只看能力,不看学历,其他所有人都是老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向每个人虚心请教。


多学习,会学习:按照“导师”给的学习计划,快速补充各种产品知识,每天记录各种问题,向不同人请教,在公司案例库上找优秀案例,遇到不明白的,进行电话或者邮件请教。


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



最后,用村上春树的一段话作为结束和祝福:


人生仿佛就是一场马拉松,奋斗使人与人之间拉开了距离,使马拉松的过程变得有滋有味,谁是最后的赢家,我们不能确定,但只要努力总会有回报。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就是最好的诠释。



0
0

参与讨论

登录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

0个评论

热门文章